當前所在位置: 冠達快運>專題中心>專題庫>2020專題庫>學好用好民法典專欄
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25日對外公佈:該院“刷臉就醫”上線,用於自助機預約掛號、當日掛號、自助繳費等環節。人臉識別技術便民之處無需贅言,與便捷伴生的安全問題卻更值得關注。換言之,此類隱私信息安全亟須全鏈條嚴密保護。
生活裏隨處都可能讓你交出個人信息。上班打卡要刷臉、輸指紋;信息填表要填身份證與電話;購物掃碼甚至無密碼便捷支付;回家,進單元門還要刷臉……大家習以為常的時候,很少有人保持審慎,皆因習慣於信任、服從,總覺得收錄信息的部門機構不可能泄密。
但越是強大的技術,恰恰越容易成為雙刃劍——不是技術本身不安全,而是安全防護不完善。許多互聯網企業重建設輕防護,沒有對大數據安全投入足夠重視。由於隱私信息易於獲取,也催生了買賣信息、詐騙等犯罪。
因此,當相關技術在規則缺位的背景下不斷推進時,則需要重新建立規則。
民法典已經界定了個人信息範圍,將身份證件號碼、生物識別信息等一併納入其中,並規定“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”。在此背景下,人臉識別技術等標準制定也應加快步伐,將解決當前問題與放眼長遠前景相結合,將保障公眾知情權、選擇權置於處罰侵權行為之前謀劃,以法治加持、技術加密來強化全鏈條監管,實現技術發展與技術規範的有效平衡。
於個人而言,自我防範意識當下還必須強化。除了聽勸,不要隨意將照片發朋友圈、不在街頭隨意掃碼外,還應知道保護臉面,小區、商場等處安裝識別系統得你同意才行。因為很有可能,“我本將心向明月,奈何明月照溝渠”。
劉薇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64120170002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:(寧)字第056號
新聞出版總署互聯網出版許可證:新出網證(寧)010號 寧公網安備 64010402000216號